化压力为动力 直面碳达峰
我们仍面临着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复杂严峻形势,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仍在发展演变,工业产能尚未全面恢复,建筑业复苏缓慢,市场需求总体疲软,投资增长后劲乏力,财政增收压力空前,收支矛盾持续加剧,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任务艰巨,全面从严治党存在薄弱环节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阶段性回落改变不了国内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的特质、改变不了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良好态势和平稳预期。
橄榄寨肉牛养殖场就是一个例子,养殖工人对粗草料和精饲料都进行了科学搭配,养殖喂养已全部做到科学化和标准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也逐步显现。面对记者,隆阳区金鸡乡甫家社区的吴金春说:国家对农民的扶持政策这么好,我们虽然是建档立卡户,但更要凭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我家靠的就是养牛,现在一年就能收入10万元。
现在,光是养牛这一项,我家一年多就挣了六七万元钱有媒体记者感言:过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了如今的养牛专业户!在保山这块奋力逐梦前行的跨越发展热土上,保山牛脱贫致富的劲头儿十足、保山牛脱贫致富精彩故事举不胜举。因缺劳动力、收入低,吴金春一家在2014年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短短2年,吴金春就因牛脱了贫,还带动了身边的村民养牛致富。牛主人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镇政府成立了勐糯兽医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有培训专业服务人员和冻改技术人员,还有2个冻改点。在龙陵县平达乡,央媒记者看到当地的肉牛产业正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以合作社+村集体+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有效连接了科学养牛牛粪收集生物转化农田施肥烟后玉米青贮饲料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链条,真正实现了产业主导、循环发展、绿色生态、提升质量和增收致富的互促双赢局面。面对央视的镜头,谈及未来,腾冲市中和镇勐蚌社区的路开福信心满满,他说:现在牛肉市场前景好,合作社从引种购买、检疫、养殖技术指导到销售环节为养殖户提供一条龙跟踪服务,为肉牛养殖、质量、销售提供了保障,我打算再增加养殖能繁母牛3头,达到养殖能繁母牛9头、种牛1头的规模。
他说:这两年,我在自己承包的104亩梨园种植基地内建起了能繁母牛养殖场,养殖能繁母牛20多头。吴金春家所在的大平地自然村有26户村民,23户在养牛,其中16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家都使出了牛劲儿养大壮牛。自己再也不必为买一件新衣服而发愁了。
阿改说,日子过得很窘迫,买一件60块钱的衣服都要想几个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帕连村的探索实践还在持续深化。阿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开店,既有稳定收入,也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比生活在城市里快乐。新华社记者胡超摄今年30岁的阿改还从未走出云南大山,但她的日子却成为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
去年以来,帕连村结合农田、果园、非遗传习馆、美术馆等,挖掘和开发出傣味美食制作、亲子活动、摄影、传统文化体验、艺术写生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体验。阿改说,她现在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教孩子们多认字、多读书,其中一个缘由就是要让孩子们能看得懂墙上的艺术。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帕连村迎来了新生。不仅水、电、路通了,村民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解决,村庄变得干净漂亮,柑橘、火龙果、西番莲等水果产业也蓬勃兴起。今年五一期间,帕连村单日游客量达到3000人次。五合乡党委副书记张占菊说,帕连村有了4家农家乐、2家民宿、20余家小吃店。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眼前的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艺术引领云南傣族山村蝶变8月17日拍摄的云南省腾冲市五合乡帕连村一景。她还买了织布机做傣族织锦、服饰,吸引了不少买家。闲暇时,她会打开手机,在微信群里用语音功能跟乡亲们对唱山歌,往往一条语音发出去,群里会有几十条语音叮叮咚咚响应,邻里乡亲们你一句我一句接龙,好不热闹。
她靠着手艺开起了阿改小吃店,给游客调制当季水果饮品,制作原生态傣味美食,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艺术引领乡村蝶变,农旅融合促经济发展。
如今,像阿改一样,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帕连村,一门心思谋事创业。阿改指着一身新衣服骄傲地说,这一套,680块钱。
传统傣族老屋被改造成艺术馆、村口电线杆被装饰成大毛笔的样子、家家户户墙体上都绘有创意壁画、经典现代诗句被做成创意字体挂在墙上、夜间灯光秀点亮村庄在帕连村,空置的地、废弃的墙、破损的瓦等看似无用的资源,经过艺术家们的设计、改造,都变成了一件件别出心裁的创意作品,给村民和游客们带来了新奇的感受。虽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帕连村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甚至还被外人嘲笑为最脏的寨子。尤其是近一年来,得益于政府扶持和一群艺术家们的改造,帕连村竟然吃上了旅游饭。年近六旬的傣族阿婆囊芬芝对帕连村的巨变和安逸的生活很满足,她每天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家门口卖土特产,给过往游客唱山歌不仅水、电、路通了,村民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解决,村庄变得干净漂亮,柑橘、火龙果、西番莲等水果产业也蓬勃兴起。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帕连村迎来了新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帕连村的探索实践还在持续深化。闲暇时,她会打开手机,在微信群里用语音功能跟乡亲们对唱山歌,往往一条语音发出去,群里会有几十条语音叮叮咚咚响应,邻里乡亲们你一句我一句接龙,好不热闹。
阿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开店,既有稳定收入,也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比生活在城市里快乐。虽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帕连村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甚至还被外人嘲笑为最脏的寨子。
阿改说,日子过得很窘迫,买一件60块钱的衣服都要想几个月。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新华社记者胡超摄今年30岁的阿改还从未走出云南大山,但她的日子却成为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去年以来,帕连村结合农田、果园、非遗传习馆、美术馆等,挖掘和开发出傣味美食制作、亲子活动、摄影、传统文化体验、艺术写生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她还买了织布机做傣族织锦、服饰,吸引了不少买家。一时间,原本古老沉寂的帕连村焕然一新,热闹非凡,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网红旅游打卡地。
艺术引领乡村蝶变,农旅融合促经济发展。阿改就是率先尝到旅游致富甜头的人。
五合乡党委副书记张占菊说,帕连村有了4家农家乐、2家民宿、20余家小吃店。阿改全名叫杨秀改,从小生活在云南省腾冲市五合乡帕连村。
阿改说,她现在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教孩子们多认字、多读书,其中一个缘由就是要让孩子们能看得懂墙上的艺术。如今,像阿改一样,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帕连村,一门心思谋事创业。
脱贫攻坚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艺术则滋养人心。今年五一期间,帕连村单日游客量达到3000人次。尤其是近一年来,得益于政府扶持和一群艺术家们的改造,帕连村竟然吃上了旅游饭。阿改指着一身新衣服骄傲地说,这一套,680块钱。
眼前的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艺术引领云南傣族山村蝶变8月17日拍摄的云南省腾冲市五合乡帕连村一景。村民在家里做生意,找到了致富路。
自己再也不必为买一件新衣服而发愁了。年近六旬的傣族阿婆囊芬芝对帕连村的巨变和安逸的生活很满足,她每天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家门口卖土特产,给过往游客唱山歌。
这个小山村紧邻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上百年历史,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阿改因为家庭贫困,读完初中就去城里的制糖厂打工,结了婚后在家务农。